• 400-058-6776
  • 行业动态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教育部正式回复“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上学”:沉迷手机有哪些危害
    2021-06-02码上开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4883号建议,提出“禁止中小学生将智能手机带入校园”。

    对此,教育部近日在官网公开答复称,教育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健全网络安全长效机制。

    一是积极推动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工作,加强对“网络保护”章节内容的法律宣传和权威解读,保障和引导未成年人安全、合理使用网络。二是将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强化正向引导,加强对中小学健康上网、合理使用智能手机的教育引导工作,鼓励各地各校积极创新教育方式和手段,完善学校设施设备,加强对中小学生网络和智能手机使用的日常管理。三是会同相关部门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四是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发挥家长监管作用,形成教育合力。

    引导孩子正确用网,需要学校、社会、家庭携手合作,共同发挥作用,还孩子一片健康的成长空间。

    一、为什么孩子容易沉迷手机?

    1、网络世界丰富多彩,吸引力大

    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等手游以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都在吸引着孩子们。孩子们在其中,轻松参与就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成就感、积累欲、表现欲等。

    而这些需求,在现实中却不一定那么轻松就能获得。

    现实中,我们的孩子面临的是做不完的课业、上不完的培训班,所以小小的手机,也成为孩子释放自己、舒缓压力的一个方式。

    同时,流行的歌曲、偶像等等更是孩子们的讨论话题,对于他们来说,经常看手机可以和同龄人有更多的话题,避免自己被“排斥”。

    2、孩子缺少了足够的陪伴与玩伴

    独生子女居多的今天,孩子缺少陪伴与玩伴。如果孩子跟父母的关系也不是那么亲密,父母就算愿意陪,孩子还不乐意让你们陪。

    所以孩子心灵有时会有孤单感:没人陪我玩,好无聊!他们需要一些东西来获得心灵补偿。网络游戏,丰富好玩的特点,无疑是最好的陪伴。

    《少年说》中,有一个孩子流着泪控诉父母:“小时候,我以为手机才是爸爸妈妈的孩子。我每次看他们,他们都在盯着手机。他们想让我安静,不捣乱,就把手机丢给我,让我在一边玩。”

    父母,才是孩子和沉迷手机之间的一道墙。

    二、沉迷手机,影响健康

    美国西北大学研究发现,每天使用智能手机达68分钟以上,患上抑郁症的风险极高。其实这个不难理解,手机看似方便了人们之间的联系,可是经常一家人坐在沙发上,各自玩各自的手机,有什么难题、不开心也不当面交流,放在心里的事多了,自然也就容易抑郁了。

    此外,还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注意力。手机里有海量的信息,各种软件让人应接不暇,正是这种“过度刺激”,容易影响孩子大脑发育,学习是个慢节奏的过程,这就很容易让孩子感到“没有动力”,每天超过1小时,3-4年后注意力将会落后于同龄人一大截。

    三、长期沉迷手机还会造成以下这些健康问题:

    1、颈椎变形。

    江苏一名9岁男童,经常感到脖子酸胀,手指发麻,父母带他去做CT检查。不检不知道,一检吓一跳,孩子的颈椎已经变成一条直线!(正常人颈椎本带有前曲的弧度)

    原来,孩子长期低头玩手机,导致颈椎严重变形。

    要知道,成年人低头玩手机,脊椎就额外增加了27公斤的压力,相当于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坐在脖子上,而孩子受到的伤害只会更大。

    2、近视度数越来越深。

    浙江省眼科医院发现,孩子连续玩20分钟平板电脑,视力平均下降41.7度,连续玩20分钟手机,视力平均下降43.8度。

    3、性格变得孤僻。

    有小孩因为父亲不让他玩游戏,转身走进厨房,拿起菜刀就往手腕上割。有孩子因为过度沉迷手机,不愿意与同龄人交往,逐渐患上重度抑郁症。

    玩手机的危害不容小觑,哪怕短时间内看不出来,但时间一长就会对孩子造成致命性伤害。

    四、怎么样可以防止孩子沉迷手机呢?

    1、约法三章,犯规要有惩罚

    面对孩子日渐沉迷手机,多数家长采取过粗鲁的方式:没收手机、砸了手机、情绪不可控时,还打过孩子。哭过,闹过,绕了一圈,发现问题仍在原地等你。

    其实,这些方法都不如事先与孩子约定手机使用时间来得有效。

    家长可以抽出10分钟制定一份手机使用守则,清晰地指出孩子需要改进的行为。比如:一天玩手机不能超过1个小时,玩手机必须是在完成作业以后。目标要具体、明确,便于测量。

    相比“每天玩手机时间不能太长”,“每天玩手机时间不能超过1个小时”就更容易测量。目标具体、明确,孩子就更容易操作。要清楚地说明孩子完成约定可以得到什么,和没有完成约定将失去什么

    在此过程中,要少说“不”,多说“可以”。比如:“如果你完成了约定,可以去看一场电影”,而不要说“如果你没有完成约定,就不能看电影”。两个说法意思虽然相同,但如果孩子朝着积极的方向努力,他完成目标的可能性就更大。

    2、转移孩子注意力

    分享一位妈妈帮助孩子戒掉手机的小故事。

    一天,小A像往常一样起床,吃完早餐后想玩手机,竟然发现手机上贴了一张小纸条:“妈妈从今天起对你的手机进行干涉,手机已经设置了密码,每天不定时更新;你每天要完成表格里随意被挑选的3件家务,完成之后 x你会得到你的密码!这项新规定将会持续3~4周,视情况做调整。如果你接受,那就开始行动,中午12点前不能完成,你就得不到密码了!先去拖地吧,加油,我的孩子!

    小A当时又气又恼,一按手机就是输入密码的界面,加密的手机对东东来说毫无用处,他只好乖乖听从妈妈的安排。

    他拎着一桶水,拿着拖把楼上楼下来回跑,将地板拖得干干净净。当他弯腰拖桌子底下的地板时,发现桌脚粘着一张纸条:不错哟,完成了第一件家务,请将自己的书桌整理干净吧!

    当他将自己凌乱的书桌整理干净后,发现了桌子中心另一张纸条:真棒,妈妈看到你的努力了!请出门将垃圾倒了吧,你会找到你要的密码!

    小A拿起家里的垃圾袋出门,隔壁开小卖部的阿姨喊住了他:“小A啊,你妈给你留了张纸条,说12点前看见你拿着垃圾出门,这纸条就给你,12点后就作废。”而纸条上写着的正是手机密码。

    不得不说这个妈妈的新规定,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孩子对手机的注意力,还养成了孩子做家务的好习惯。事实证明,一周后,小A不再对手机过分迷恋。

    3、理性沟通,为孩子建立自我价值感

    游戏的世界,也可以视作是孩子为封闭自我而选择的另一个世界。而让孩子选择封闭和沉迷的,可能正是因为亲子之间的非理性沟通。

    父母如果长期忽视孩子、或者看不见孩子的努力与长处,经常打压、贬低孩子的自尊,对孩子的决定事无巨细地横加干预,不肯倾听孩子的心声,那么孩子就会慢慢关上与父母的沟通之门,并陷入自卑、低价值感的心理漩涡。

    从此,孩子把父母的关心视为“控制”,而父母也不知道为何孩子会变得“不可理喻”。

    看见孩子的长处,鼓励孩子的努力,做孩子身后第一个为他鼓掌的人,发自内心地欣赏孩子,并让他知道。这些都是走进孩子内心最重要的步骤。

    4、家长要以身作则

    有些家长不禁会说,我试过和孩子约定手机使用守则,但是没有用。那是因为孩子觉得这份守则只针对自己太不公平了。

    那么,家长可以这样做:家中有两个小孩的请一视同仁;在孩子禁玩手机期间,请家长陪着孩子一起坚持,也就是说家长要以身作则!

    陪孩子时,不玩手机当家长在陪伴孩子的时候,无论是陪写作业还是陪玩,可以提前将手机静音,并且不让手机暴露在孩子眼前,保证家长的陪伴是一心一意的。

    那么,传达给孩子也是正面的反馈,而不是孩子以后有了手机就不再需要家长的陪伴了!

    家长态度要坚定如果家长已经开始实施如何解决孩子玩手机的方法时,态度一定要坚决!要让孩子看到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

    在达成约定的过程中,要尽量吸取孩子的意见,千万不能把“约定”变成父母单方向的“命令”。

    码上
    公话

    码上公话

    商务
    咨询

    商务咨询

    电话
    咨询

    400-058-6776全国服务热

    顶部